地铁不再强制戴口罩,进一步释放城市活力_环球时快讯
当口罩从公共生活中逐步退场,北京社会流动性复苏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城市活力也将持续释放。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北京各条地铁线路已全面放开口罩要求,乘客在进站安检、候车乘车的过程中,均无需佩戴口罩。记者从北京多个地铁站获悉,目前他们已接到相关要求,不再对口罩问题做硬性规定,完全看乘客的个人意愿。
科学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措施。也因此,过去三年时间里,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多地都明确将乘坐地铁佩戴口罩的要求由“强制”改为“建议”,意味着伴随大家三年的口罩,终于不再是出行必需品。很大程度上,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走出疫情阴影,向正常化再次迈出的标志性一步。
(资料图片)
实际上,随着防疫形势的根本性转变,对于乘坐地铁、逛商场等是否还必须佩戴口罩,近段时间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讨论。而就在前几天,国家疾控局发布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明确提出乘坐飞机、火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进入超市、影剧院、客运场站等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仅是建议佩戴口罩。
这为各地各行业顺应社会期待,因时因势调整口罩佩戴政策提供了权威指导,各方都应该对照最新指引及时落实。
应该看到,出入公共场所强制佩戴口罩,终究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防疫形势变了,相关要求也自然要与时俱进作出调整。这一方面是要尽量减少一些不合时宜的防疫措施继续对社会和个人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更好帮助社会真正从心理上摆脱疫情阴影,让公共生活、个人行为更顺畅地回归正常化。
毕竟,历经三年,佩戴口罩作为一个标志性的防疫举措,已经被“符号化”了。如果多数公共场所依然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就难免会强化一种行为暗示,不仅与防疫形势变化,及公共场所完全开放之势形成冲突,也可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秩序加快恢复的掣肘因素。
地铁等公共场所不再强制佩戴口罩,实际是把选择权交给了个人,大家完全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需求自主选择是否佩戴口罩。这也意味着,个人也要更自觉地承担起“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重任。
同时要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疾控局的指引,“前往医疗机构就诊、陪诊、陪护、探视时”“外来人员进入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时”等仍被归为“应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因此,强制佩戴口罩虽然不再成为所有公共场所的统一要求,但一些特殊场所的特殊要求,依然需要被尊重。
当然,这要求相关行业的管理也要及时作出优化、调整。比如,不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的场所,管理方就应该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和自由,杜绝一切不合理的干涉,给社会形成准确预期,让人们彻底打消口罩顾虑。
差不多与北京为地铁强制佩戴口罩“松绑”同步,上周五,北京轨道交通传来好消息——全网客运量达到1201.16万人次,时隔636天再次恢复至1200万人次水平。
这无疑是北京社会流动性全面复苏的一个积极信号。可以相信,当口罩加速从公共生活中退场,影响社会正常流动的限制性因素不断破除,北京社会流动性复苏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城市活力也将持续释放。
而作为拥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同时也是首善之区,北京向公共生活正常化的积极迈步,也将成为更多地方的正向示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