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锋芒-环球关注
游戏中的刘备形象
文/宋延坤
公元219年7月,刘备亲率大军对孙吴发动了猛攻,夷陵之战就此正式拉开序幕。我们在前面的栏目中指出过,刘备当时并没有对孙吴形成压倒性的优势,那么,他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如何?孙权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资料图】
刘备初奏凯歌,陆逊避而不战
在刘备的安排下,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大军担任先头部队,在夺取峡口后顺利进入了孙吴境内。这个时候的蜀汉大军,士气正旺,轻轻松松就击败了吴军将领李异和刘阿,并占领了秭归。为了尽可能地增加兵力,刘备又安排马谡的哥哥马良前往武陵地区活动,试图拉拢当地势力的支持。
或许是因为进入孙吴境内太过轻松,马良刚刚进入武陵地区,以沙摩柯为首的各方蛮夷势力纷纷派遣使者,主动表示要归顺蜀汉。这个时候的刘备,心情很好,一是因为大军初战告捷,二是因为长期以来都是自己一块心病的“武陵蛮”竟然主动投靠。心腹大患成了一支生力军,他岂能不高兴?在这里需要格外解释的是,三国时期所说的“武陵地区”又称“五溪地区”,这个地区蛮族一般又被称为“五溪蛮”“武陵蛮”。这片区域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东汉时期经常反叛朝廷,甚至连黄盖都指挥过镇压当地蛮族势力的军事行动。
刘备来势汹汹,孙权讲和失败后只好被动应战。在当时,有一点让人想不明白,孙权麾下明明是名将如云,他却偏偏任命右护军、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很快,陆逊就带着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一众名将和五万兵马奔赴前线。
朱然和孙权年少时就是好友,潘璋、韩当和徐盛是身经百战的当世名将,孙桓是孙权的族侄,从这些人中随便拎出来一个,在集团内部的影响力都不比陆逊差,他们对孙权也是忠心耿耿。刘备大军进入地盘后,这些人当然想着马上就和刘备决战,不过,他们的热情很快就被陆逊的冷水浇灭。认真分析了双方的兵力、士气和地形条件后,陆逊对诸将领说:“刘备这次带来的兵马数量并不少,现在还占领了有利的地形,正是士气最旺盛的时候,想一口气击败我们的心情非常迫切。如果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战,恐怕占不到多少便宜。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耐心地寻找机会。”
陆逊战略撤退,刘备计上心来
虽然陆逊的话非常有道理,可很多将领听不进去,尤其对那些打了大半辈子仗的老将们来说,陆逊选择撤退就是怯战。为了稳定军心,陆逊耐心地挨个去做思想工作,费了很大功夫后才暂时说服了众人带着部队后撤。
就这样,陆逊带着部队一直撤到了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带才停下,转而进入到了防御阶段,他自己则来到猇亭坐镇指挥,开始寻找反攻的机会。当很多孙吴将领又开始发牢骚,嘟囔陆逊又让给了刘备绵延几百里土地的时候,陆逊却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从明面上看,己方虽然是一退再退,可丢给刘备的那几百里土地,并不适合部队展开作战,甚至连安营扎寨都有很大难度。
公元222年正月,蜀汉的吴班和陈式的水军也进入到了夷陵地区,在长江两岸屯兵。二月份,刘备亲率主力大军从秭归抵达猇亭,并建立了自己的指挥所。到了这个时候,蜀军已经深入吴境两三百里,完全可以用“深入腹地”来形容。虽然战果看起来不错,可刘备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陆逊虽然给足了他土地,可蜀军却无法在那些山地上拉开阵势和吴军决战。更重要的是,和前期边打边退的状态相比,此时的吴军已经没有了继续撤退的想法,他们此刻防御的意志特别强烈。
蜀军前进的速度特别慢,吴军防守的姿态特别坚决,于是,双方便陷入了相持阶段。无奈之下,刘备只好下令部队在巫峡、建平(今重庆巫山北)至夷陵一线数百里的这片区域安营扎寨,寻找和陆逊决战的机会。很快,刘备就把守在夷道的孙桓当成了目标。
为什么是孙桓?刘备能拿出来的理由足够多:其一,夷道位置重要,且濒临夷水(今清江),如果拿下这个地方,蜀军可以水陆并进;其二,孙桓当时年仅25岁,战斗经验有限;其三,在偷袭荆州的行动中,孙桓曾跟随部队在华容道击败关羽,从情感的角度看,蜀军非常有必要干掉这个仇人;其四,孙桓是孙权的族侄,拥有着宗室的身份。
刘备猛攻孙桓,欲引陆逊救援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攻打孙桓的战略意义——孙桓是一个非常适合实施围点打援战术的诱饵。换一个说法就是,刘备或许只是做出了一个要攻打孙桓的样子,他的真实目的是想剿灭意图救援孙桓的孙吴援兵。于是,刘备马上下令张南对孙桓发动猛攻。
当张南兵临夷道城下的时候,孙吴大营里立刻炸了锅,诸将领非常清楚,如果仅仅是一座夷道城成为刘备的囊中之物,那倒还好说,毕竟从战端开启后,他们丢失的地盘已经足够多了。不过,如果孙桓被擒或被杀,整个东吴的军心必将大乱。很快,诸将领纷纷去面见陆逊,请求大都督同意自己前去救援。陆逊是怎么做的呢?他竟然拒绝下达救援孙桓的命令!
听陆逊拒绝救援孙桓,诸将领急切地说:“安东将军孙桓是我们老板的侄子,他是宗室,夷道城现在已经被刘备围死了!如果再不派援兵,恐怕会有大麻烦,到时候怎么向老板交代呢?”看着群情激奋的诸位将领,陆逊不以为然地说:“安东将军和手下将士们的感情特别好,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死战刘备,再说了,夷道城固若金汤,城内的粮草也很充足,大家不用担心。等我的计谋完全施展开,夷道城和孙将军的危机必将不解自救。如果我们贸然分兵援救,只会过早地消耗兵力,这样一来,不正好钻进了刘备的圈套吗?”
当东吴大军吹响反攻的号角后,孙桓曾专门找时间去见了陆逊,他感慨地说:“当初我被刘备围困在夷道城的时候,无论如何也没等来大都督派来的援兵,这件事,我对您是有意见的,心中也有怨气,直到我看到刘备仓皇败逃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原来这一切早就在您的掌握中,您真是多谋善断!”
刘备求战不得,阵前辱骂挑衅
从公元222年正月到六月,蜀汉和东吴之间始终是一个对峙的状态,这让刘备非常不安。
其一,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从明面上来看,刘备是一路凯歌,把孙吴逼得一退再退,可实际上呢?孙吴部队仍然在自己的地盘上活动,后勤保障工作没有受到多少不利影响。蜀汉一方就不一样了,他们的部队越往孙吴腹地走,后勤保障方面的压力就越大。兵家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后勤保障有了问题,刘备所有的作战计划就无法顺利执行。其二,军心动摇。刚刚进入吴境的时候,蜀汉将士的战斗意志非常旺盛,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收获的战果越来越小、越来越少,甚至毫无作为,如此一来,士气开始消沉。
相持的时间越长,麻烦也就越大。于是,为了尽快逼迫陆逊和自己决战,刘备开始着手准备,并安排吴班带领着数千人的兵马来到了吴军阵营前面。不过,吴班和他手下的那些将士并不是为了攻城拔寨,而是在阵前开始辱骂,要多难听有多难听。对于孙吴的将士们来说,守在营中听着外面的污言秽语,比杀了他们还难受,可他们也没有办法,因为陆逊明令禁止任何人出战。
见自己的“骂战”失败后,刘备又安排吴班找了一处平地安营扎寨,同时,他还在暗处埋伏了八千兵马。刘备想的很好,他认为孙吴一方看到吴班的营寨后,可能会派遣大量兵马前去进攻,待时机成熟,那八千兵马就冲出来围歼吴军。可刘备还是小看了陆逊,因为吴班当了很多天的诱饵后,也不见陆逊派遣兵马前去进攻。如此一来,刘备速战速决干掉陆逊主力部队的想法也成了泡影。更为重要的是,到了这个时候,蜀汉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几乎降至冰点,刘备也渐渐失去了在这场战争中的主动权。
标签: